NEWS

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292万元贿赂、400万转标…最高法通报6起串通投标案,这些手段藏不住了!

作者:景明 发布时间:2025-05-20 16:22:09点击:19

最高人民法院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典型案例:严打串通投标,守护公平竞争市场

——从六大案例看招投标领域犯罪新动向与司法治理


引言
招投标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,但近年来串通投标及其关联犯罪屡禁不止,手段日益隐蔽复杂。2025年5月19日,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6起串通投标典型案例246,覆盖工程建设、医疗、教育、农村经营等多个领域,展现了司法机关对招投标乱象“全链条打击、多维度治理”的决心。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与法律解析,揭示犯罪新动向,传递司法治理信号。


一、典型案例揭示的犯罪新特点

  1. 1.

    犯罪手段隐蔽化、智能化

    • 量身定做招标参数:招标方为意向投标人设置特定技术参数,表面合法合规,实则排除竞争对手。例如,医疗领域某案例中,招标方与投标人共谋设定“唯一性”指标,直接锁定中标结果35

    • 技术操控评标系统:山东青岛某公司员工张某通过控制评委评分账户密码,直接篡改评分数据,使围标公司高分中标24

    • 规避大数据监测:投标人采用“阶梯式布点报价”,分散投标报价以逃避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异常预警56

  2. 2.

    犯罪链条组织化、跨领域渗透

    • 从伪造印章、行贿评标专家到控制招标代理机构,犯罪链条覆盖招投标全流程。例如,天津王某伪造社保缴费单、公司印章等材料,帮助他人围标多个工程项目3

    • 腐败与串通投标交织:杭州某公共建设项目中,业主代表潘某收受贿赂后,指使评标专家为特定企业打高分,涉案金额达292万元34

  3. 3.

    侵害法益多元化
    串通投标不仅扰乱市场秩序,还衍生行贿、伪造证件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。例如,王某伪造身份证件、国家机关印章等,数罪并罚获刑一年八个月3


二、司法治理的四大亮点

  1. 1.

    全链条打击,不留死角
    典型案例覆盖招标方、投标人、代理机构等全环节参与者。例如,教育领域案例中,袁某通过行贿评标专家、代理公司员工等多方配合中标,最终被数罪并罚46

  2. 2.

    精准定性,数罪并罚
    法院严格区分串通投标罪与关联犯罪,对伪造印章、行贿等行为分别评价。如王某案中,法院对其伪造印章、身份证件等行为单独定罪,最终四罪并罚3

  3. 3.

    宽严相济,打财断血

    • 从严惩处:对主犯、累犯加大罚金力度,追缴违法所得。例如,潘某因受贿292万元被判有期徒刑五年九个月,罚金60万元3

    • 柔性司法:对农村生产经营领域情节较轻的王某甲、王某乙适用缓刑,体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4

  4. 4.

    司法建议推动源头治理
    法院通过司法建议书推动行业整改。例如,杭州富阳区法院针对招投标监管漏洞,提出“全链条风险防控”建议,促进行政部门完善电子招标系统安全措施34


三、企业合规警示

  1. 1.

    警惕“表面合规”陷阱
    招标参数设置需公平透明,避免为特定企业“量身定做”。企业若发现招标文件存在排他性条款,可依法提出异议59

  2. 2.

    强化内部风控

    • 民营企业需防范员工与外部勾结操控评标,建立独立的招投标监督机制4

    • 公共机构应加强评标专家管理,定期轮换评审人员,防止利益输送3

  3. 3.

    关注刑事风险红线
    根据《刑法》第223条,串通投标情节严重(如造成损失超50万元、违法所得超10万元)即构成犯罪78。企业参与围标、陪标可能面临刑事责任9


四、结语

此次典型案例的发布,既是司法机关对招投标乱象的“亮剑”,也是对市场主体的警示教育。未来,最高法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深化部门协作,通过“打防结合、标本兼治”的治理模式,推动招投标市场回归公平竞争本质。

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,守法经营是企业长青的底线。
——共建诚信市场,需你我同行。
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热线电话

13930322268

上班时间

周一到周五

公司电话

13930322268

二维码
线